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档案局 > 档案文化 > 学会活动 > 正文内容

白河县方志党史人物:李群欣与“三苦”精神(1)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4-16 17:28  
 

《史记》云:“郡县治,天下安。”在共和国的干部序列中,2000多个县委书记作为党在各县区执政团队的带头人,无疑是党执政治国富民的骨干力量。他们身处各种矛盾冲突的前沿,是当地人民心中党的形象的具体代表人;他们担子重、责任大,既肩负着党中央的厚望、人民群众的期待,又背负着历史赋予的,带领人民复兴民族的重任。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正是千万个县委书记以焦裕禄为榜样,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群众、吃苦在前,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才带领人民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复兴之路。而李群欣则是这些县委书记中普通的一员。

一、把白河的事情办好!

白河县档案馆一份19751222日白河县干部花名册的档案是如是记述李群欣的:李群欣,男,1955年入党,19493月参加工作,下中农成份,学生出生,籍贯陕西,高中文化程度,身体健康。

这个1931年生于陕西省大荔县朝邑乡连家庄的,17岁毕业于同州师范学院的关中学子。青春年少时赶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即以勃勃朝气和饱满的热情,从支前队员、干事,脚踏实地的干到陕西省民政厅秘书、办公室副主任的岗位。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在不惑之年与山青水秀的陕南结缘,并把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黄金岁月奉献给陕南东部,大巴山北麓汉水南岸一个叫白河的山区贫困小县的十几万人民。

肩负着党组织的厚望和妻子霍玲“要为白河人民做几件有益的事!”的鼓励。19712月,李群欣支援贫困山区建设由西安调白河,任白河县革委会副主任。时白河县正忙着两件大事:一件是支援襄渝铁路建设;一件是恢复和健全在“文化大革命”的 “夺权”“武斗”等极“左”浪潮冲击下,陷入瘫痪状态的县、区、社、队各级党组织。

1970年初,铁道兵0245部队官兵携施工机械、设备等,由老(河口)白()公路陆续车运白河,并沿汉江南岸安营,开始“三线”之一的襄渝铁路白河段的筑路施工任务。白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2107工程办公室”(襄渝铁路时称2107工程)。抽调全县各区、社民兵组成公路建设(主要任务是修旬白路)、铁路建设民兵团,全力支援襄渝铁路建设。一时间,白河县境沿汉江南岸出现了4万多军民日以继夜奋战的宏大热闹场景。

恢复健全县党组织可回溯到白河陷入“武斗”中的动乱和无政府状态时。在经历“文革”的“夺权”、“武斗”等极“左”倾高潮事件的肆虐后,兰州军区派部队到安康地区“支左”,控制武斗后的动乱局面。白河在“支左”的解放军8613部队一部的干预下,结束了“武斗”中的动乱局面。并于19689月按“三结合”(原县委领导、军队代表、“武斗”派性头目)的办法成了白河县革命委员会。197087日,中共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批准,中共白河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立;19719月,中共白河县第五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李群欣当选恢复后的县委常委、副书记,同时兼县革委副主任(当时实行县委书记兼县革委主任的“一无化”的领导方式。)。随着白河县各级党组织的恢复和健全,各项工作也在“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 “左”的政治大气候下步入正常轨道。

在恢复健全后的白河县委、县革委的领导组织下,在“一打三反”、“批林批孔”等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左”的政治运动中,在1973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下,白河艰辛前行在恢复全县经济社会建设的,摆脱贫困的曲折之路上。

在继续投劳、投物支援襄渝铁路建设的同时,刚来白河就立下“要把白河的事情办好!不改变白河贫穷面貌,誓不离开白河!”誓言的李群欣,作为地方领导主要主管党政工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带领16万(1971年白河县总人口166044人)白河人脱贫困、求温饱上。

为了把白河的事情办好,白河县委、县革委干部大食堂里,每日添了一位中等略身材,穿着整齐中山装,二八偏分头,肤色黝黑的关中人;为了把白河的事情办好,白河县革委有了一间时常灯光亮至零时多的宿办室,20多平米的室内,时常烟雾弥漫,坐着一位苦思索、勤伏案的目光锐利而深邃的中年人;为了把白河的事情办好,白河5130个人民公社的公路、山路和深沟山坳间,301个生产大队的田间地头和农户庭院里,多了一位常年匆忙奔波赶路,蹲点问暖、寻计,跑面调研督查工作的县委书记;为了把白河的事情办好,一场由李群欣主导的以兴修石坎水平梯地为中心,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在这个山区穷县打响。“石坎坎,金碗碗”等地方小调唱遍全县1450平方公里的沟沟坎坎。

二、“石坎坎,金碗碗”

白河是一个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山区农业穷县。由于受县境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土薄地陡、人多地少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因素的综合制约,粮食生产一直不能自足。解决吃饭问题,也成为建国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脱贫困、求温饱的最基础、最重点的问题。而摆在1970年代初白河县委、县革委和李群欣面前的农业生产状况是这样的。

1972年,白河县总人口169825人,农业人口占94%以上;总耕地面积33.52万亩,播种面积49.25万亩,粮食总产量2993万公斤,亩产61.45公斤,农业产值占全县国民经济总额的87%以上。即使为了吃饱饭,开荒垦林多播种几万亩地,全县年人均粮食产量也不足180公斤。而开荒垦林会带来更严重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只会让农业生产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梯地则以其保土、保水、保肥成为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亩产,解决吃饱饭难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梯地是中国山区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创造。白河的农民群众从一开始的捡“跑马石”垒在地边达到保土,到逐渐发展为修坡式梯地以保土、保水、保肥。19652月,时任中共西北局第三书记、代理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白河视察,曾肯定大双公社新庄大队修坡式梯地(既降坡度、减缓水土流失,又使粮食增产)的做法,并指出“新庄的道路是山区建设的方向!”此后,白河县委、县革委号召 “远学大寨、近学新庄。”

相对于石坎子梯地,坡式梯地“一年修,二年跨”的弊端和不足也是明显的。1972年,白河县委召开扩大会,就修“土坎子”和修“石坎子”展开讨论。并最终做出修“土坎子”的决定。提出“以土为主,山、水、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号召大搞土坎子梯地,主攻缓坡地,以达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解决全县人民吃饭问题。

在贯彻落实县委、县革委大搞土坎子梯地的号召和决策时。想把白河的事情办好而求实求是的李群欣,按县委、县革委提出的“三三制”(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三分之一时间在机关处理事务,三分之一时间抓政治学习)的要求,把近一半的工作时间投入到跑基层面上的调研指导,及蹲点与农民群众的“三同” (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上。他几年间几乎跑遍了白河的各社区队,并先后蹲点桃元公社后坡大队与大双公社高潮大队。        

在与干部群众总结修土坎梯地的经验教训和反复的调研思考后,求实、求是的李群欣坚持认为:修石坎子虽成本高,“保土、保水、保肥” (群众 称“三保”地)的效果更好,更适合白河。从长远看,应大力兴修石坎水平梯地。

1973年,安康地区在紫阳召开农田基建现场会。会上,修“土坎子”和修“石坎子”仍存在争论。李群欣在与同参会的县农林水牧局局长黄立志等沟通研究后,一致认为白河应号召大修石坎梯地。并由李群欣拍板决定,回县传达地区农建会议精神时,号召大力兴修石坎子梯地。后又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为修石坎子水平梯地。

由此,李群欣开始主导开创了白河县治土改坡,大力兴修石坎水平梯地的农田基建主改新方面和新局面。而领导身体力行抓点带面,动员、宣传、组织、奖励等多措并用及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则是白河兴修石坎水平梯地成功的三个关键。

为倡导宣传兴修石坎水平梯地。李群欣组织县内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干部,编辑总结出“学大寨,修梯田,石坎坎,金碗碗,质量标准第一关。等高石坎,水平连片,深翻五尺,活土盖面。路沟齐全,亩肥一万,粮过五百(市斤),多做贡献。”等具有白河地方特色的顺口溜式的小调。并由当时县委、县革委抽调组成的各期整顿农村基层组织的“农业学大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工作组,到社队广泛宣传。一时间,“石坎坎,金碗碗”等通俗上口的修石坎之类的小调,在全县乡野和307个大队的修地工地广为传唱。

修石坎相对于修土坎投入物、劳力倍增。为解决石头等物的成本倍增问题。李群欣要求县财政局、物资局筹农建资金20万元、炸药800吨,定额投资修石坎地并验收。而1973年、1974年白河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80万元左右。同时,随着197310月襄渝铁路白河段接轨通车,支援襄渝铁路建设的大部民兵回各社队。全县又组织起1500多个12000多人的长年农建专业队,坚持“冬春大会战,长年不断线”大修石坎水平梯地。

1973年冬白河大搞石坎水平梯地以来,县委、县革委的各主要领导也身体力行,各自蹲点带面,掀起了全县范围内的大兴石坎水平梯地的建设高潮。李群欣所蹲点也从后坂大队到了高潮大队(1974年)。此时的李群欣除开会外很少滞留机关,大部分时间在基层。下基层的李群欣是雷厉风行、求实求是的,跑面的李群欣是严谨严格的,蹲点的李群欣是与农民打成一片的。他常说:“要想干事,有胆量干事!想好需要办的事就全力去办,没有办不成的事!”凡作风漂浮不实,办事拖拉不力的干部,都挨过他的训斥,在工作时间抓住干部打扑克即严厉批评。

李群欣一旦决定第二天下基层即风雨无阻。一般是晨时上班给县委办公室招呼声,拿包就走。一次下雨,办公室的同志以为他不走了,就没提前安排人跟随。谁知一上班他又是一声招呼后,提包抬脚冒雨就走。待办公室忙安排通讯员小跑赶上他时,已出县城了。

蹲点,李群欣是背起铺盖卷住在大队或农户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从西安来白河时带来的一床被褥,就在高潮大队被1975年的山洪冲走了。

跑面,李群欣都在区社机关食堂吃饭,总是提前声明:“大家一起吃,不要为我单独做饭!”蹲点跑面按规定交钱、粮票,且从不报销差旅费。他到那个社队办什么事都提前有考虑,给司机说到那就到那,风雨无阻。吉普车来时不准载客,回县城时可载客。

一次坐吉普车跑面到小双公社,谈毕工作后,在小双公社机关食堂就餐。当李群欣看见别桌4菜,已桌6菜时,就坚持退掉2菜才吃。干部劝酒时,不沾酒的李群欣只礼节性的端起杯子,然后对跟随的干部说:“你们喝。”待干部们喝了四五杯后,李群欣又说:不喝了!回去我请你们喝。”餐毕坐车即走,而且不准带东西上车。

1974年秋的一天,李群欣跑面来到西沟乡一修地现场。天下着大雨,随行忙撑开伞,被他一把推开伞,在“修地的群众就不怕淋湿吗?”的责怪声中,冒着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向抬石头的农民群众。

在白河县委、县革委的组织领导下,在李群欣的大力倡导主导下,在他和同事们身体力行抓点带面的带动下,在全县干部群众长年修田造地的苦干实干下。1973年、1974年白河即新造石坎水平梯地2万多亩,坡式梯地改石坎梯地近2万亩。至1975年冬,全县已累计兴修石坎水平梯地88000多亩,桃元、小双等公社已户均修3亩以上。

与此同时,白河县抓大力兴修石坎水平梯地的举动也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1974115日,陕西省委书记霍士廉、安康地委书记鱼正东等省、市领导来白检查工作,视察了药树、卡子等地的石坎水平梯地,并给予了充分肯定;197517日李群欣开始主持县委常委会,2月,李群欣任白河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 3月,李群欣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出“农田基建是学大寨的重要内容。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忌贪大求全,要搞小基建队”;同月,安康地委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工作现场会在白河召开;719日,安康地委在白河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白河整队、修地的经验开始在全区学习推广。并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而持续掀起高潮。止19762月,全县以骨干民兵组建农田基建专业队1521个,民兵12387人,常年修田造地。

领导的肯定、职位的提升,李群欣肩上的责任和担子更大、更重了,他也更忙了。一年春节,县委食堂停火,因忙于工作,李群欣仍留在白河未回西安。一同志见此情景,在感动之余,给他办公室送去了些糖果、花生、羊腿等。并擦干煤油炉,生活做饭,帮他过了一个凑合的春节。

正当责任和担子更大、更重的李群欣和同事们,一方面带领全县人民继续大修石坎水平梯地,一方面筹划白河新的发展蓝图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给白河县委、县革委和这位新“班长”以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三、大灾、大干、大前进!

1975年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1月,二次复出的邓小平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方针,主持开始了一年多的对各方面工作的全面整顿,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这一年白河县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

1975879日,白河县境顺水、中厂、卡子、茅坪、西营一带持续特大暴雨。时“人在室内感到闭气,雨打身痛”。8日,白石河(县境流长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有记载的历史上最小流量0.12立方米/秒)流量达1360立方米/秒;9日凌晨5时,数条沟道的水汇集成7米多高的山洪,沿红、白石河倾泻直下,席卷而来。时白石河最高流量达2080立方米/秒,人畜、房屋、家具瞬间失踪。此次暴雨洪灾白河县死171人、伤79人,冲毁农田53000多亩,房屋倒塌4900多间,所有沿沟道路、公路尽毁,10个公社110个大队61481人严重受灾。

洪水就是命令!面对突如其来的洪灾,李群欣任书记、主任的白河县委、县革委全力以赴,沉着应对。一方面迅速有效地组织动员全县干群和官兵投入抢险一线,救人救物;另一方面,89日县委即向受灾人民发出慰问信,县委领导成员带着慰问信、救灾物质和干部奔赴灾区,慰问安置灾民,查看灾情,同时积极向省地和周边县区汇报并求援。813日,县救灾指挥部成立,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抢险中,18万(1975179800人)白河人民和官兵,在县委、县革委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先国家,后集体,先别人后自己,冲向灾区,尽可能让损失减小。 

凉水公社一社员,在每秒7米的洪水冲来时,先揭掉房屋后檐石板,抢出集体保存的230市斤小麦良种后,自己家却被冲得一干二净。县武警中队全体官兵不顾生命危险,扑向汹涌的白石河,搏激流后,赶赴县农场救人、抢物。构扒-民办教师,在区邮电所职工都去区供销社协助抢险而洪峰来到时,不顾生命危险,义无反顾的冲进所内抢救邮电器材,最后被大石头砸断腿而昏倒……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在指挥抢险救灾中。为察看灾情,李群欣顶着暴雨,翻山越岭走了100多里山路赶到卡子、茅坪等重灾区。县委8名常委除留1人守机关外,7名分率500多名县区干部赶赴抗灾生产自救一线。县委、县革委得知构扒区食盐、煤油等短缺,立即动员组织县城干部、职工、工人和群众,出动400多人次,肩挑背扛,步行涉水,2天即送去食盐1.1万多市斤、煤油300多市斤、食品3000多市斤。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省地派出的工作组、慰问团和医疗队纷纷赶赴受灾社队,救灾物质也陆续拨付到位。同时白河邻近的湖北省郧阳地委、竹山县委和驻白部队,也分别慰问,并支援救灾物质。

在面对洪水肆虐后满目疮痍的家园时。白河县委、县革委没有被困难吓到,更没有向困难低头!县委、县革委发出“大灾、大干、大前进!”的号召。带领18万白河人民迅速投入到抢种、抢收、修田修路的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的大干中。

灾后3天,灾区商业单位营业;灾后4天,全县已恢复525公社中断的电话线路;灾后12天,90%伤员脱险;灾后19天,抢种晚秋作物4万多亩,修复农田360多亩,新修农田240多亩。

洪水后,57公里的汉白路白河段,塌方、水毁200多处,交通运输中断;冷(水)西(营)37公里,水毁大半;河(厚子河口)坪(茅坪)路21公里,水毁大半。县委定出15天、20天、45天抢修通车。县委领导和民兵一齐上工地,根据进度和修路民兵集体讨论后,分别调整为提前5天抢修通。最后,在干群们冲天的干劲中,汉白路5天通车(828日)、冷西路20天、河坪路24天。

9月下旬,县委、县革委已开始着手制定1976年生产计划,讨论县“五五”规划。“

 

白河县档案史志局:蔡建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