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档案局 > 安康市档案局 > 工作动态 > 正文内容

珍贵的“家庭档案”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16 10:47  
 

父亲是一位“老档案”,10余年从事档案工作的经历,加上他做事严谨的个性,成就了家里一本一本的“档案”。偶尔翻看,增添了不少对往事的回忆。

一叠一叠的奖状和荣誉证书,见证了父亲年轻时工作的荣誉,一本一本的工作笔记,还能回忆起曾经奋斗过的经历。父亲经常自豪的说:“现在要有人找我,查查笔记,就能说的一清二楚”。父亲常教导我们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拿个本子记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翻开家里的账本,那是我家最困难时期的记忆。有家里日常开支的账单,一斤鸡蛋多少钱、一斤菜多少钱,一月总开支了多少钱,日子过得精打细算;有家里摆“地摊’的账单,改革开放初期,打工潮兴起的时期,也是我家最困难的时期,我和姐姐同时外出上学,家里靠父亲一人工资生活,母亲打零工收入微薄,于是父亲和母亲和其他家庭一样在河堤东街的人行道上,支起木案,卖起了服装和日用品,父亲教母亲记流水帐单,每日下午总是要算一下,收入多少,那时的经商经历,为保证我和姐姐学费和生活费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家里买房还贷款的账单,父亲50岁时购房还贷,直到65岁还清,贷了多少款,还了多少钱,清了多少利息,都清清楚楚。

翻开家里的影集,那是家庭的记忆。有发黄的老照片,我祖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笔直的中山装,胸前带着徽章。还有我父亲一家的合影,兄妹五人围站在端坐中间的祖父、祖母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我的祖母穿着旗袍端庄、慈祥,那也是祖母唯一的纪念,父亲十岁时祖母去世,失去了母爱,可想父亲儿时的苦难。父亲的不同时期的照片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记忆,十来岁上学时的同学合影微胖,留着当时流行的没有鬓角的分头,很是精神;十九岁参加工作当教师还很青涩,同年龄相差不多学生的合影照,全没有老师的威严;三十来岁在乡上工作时和乡代表合影,略显清瘦,穿着中山装,仍显刚毅;后来,父亲调关口工作,那时父亲四十来岁,正值工作和身体的黄金期,父亲和母亲在县城拱桥边合影,父亲身强体建、神情自若、充满自信,母亲面露微笑,烫着卷发头,带着白色耳坠,俨然郎才女貌,那也是家里最早的彩色照片;后来,还有很多张全家福,家里人口慢慢增加了,有了我的姐夫、妻子、侄儿、女儿,父亲、母亲在慢慢变老,孩子在一天天长大。

翻开家里的邮集,那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有盖了邮戳的,有没盖邮戳的邮票。文革邮票是祖父留下的,祖父曾任老石泉县第一任邮电局局长(宁陕、石泉、汉阴三县合一),那些邮票都是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父亲记得有一张“龙”票(清朝时发行的),在文革时,被抄家拿走了,若留到现在,应该很值钱了;大部分邮票是我小时候同父亲一道在整理档案时,在废旧信封上“淘”来的。用剪刀把贴有邮票的信封剪下,用清水浸泡后,从信封上剥离,平敷在墙上或书本上晾干即可。后来的邮票,是我和姐姐年少时集邮,在邮局购买的。还有粮票,一毛、两毛、一分、两分的纸质人民币,材质不同、大小不一,以毛主席图像、标语口号为主的毛主席纪念章,都早已成为历史记忆。

一本本“档案”是家庭的记忆、社会的记忆。翻开它,让我们回忆过去,更激励我们珍惜现在,珍爱家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