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档案局 > 政务公开 > 2024德国欧洲杯比分 > 正文内容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安康实施方案》的通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1-30 10:24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安康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 年11月27日

《中国制造2025》安康实施方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市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所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我市与中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省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任务,抢抓中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互联网+”行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机遇,顺应产业变革新趋势,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核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转型提质增效为目标,按照“强制造、稳材料、扩食饮、促医药”的发展思路,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包装饮用水、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大数据等重点产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分层次、多维度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制造体系,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企业在项目投资、市场开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持续简政放权,完善支持政策,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服务项目、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
  立足实际,开放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切实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配套和多方位合作交流,提升制造业开放化水平。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扣《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确定的方向和重点,结合我市实际,强化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以点带面,多层次、分类别推进和实施智能制造,提高重点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和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机制,积极搭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类发展平台,强化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三)发展目标
  立足我市制造业发展实际,力争用五年时间,迈入全省制造业强市中等水平,用十年时间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建立,生物医药、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在全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格局初步确立,以绿色、循环、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明显扩大,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广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节能减排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耗水平显著降低,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医药、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重点行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显现。我市成为秦巴毗邻区域制造业强市,基本实现工业化。

安康中国制造2025建设主要目标



 二、重大工程
  (一)创新驱动工程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整合资源,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无人控制技术、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发挥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加快市级公共技术研发机构能力提升建设,加大重大技术、跨学科、综合性技术领域和公共技术领域研发扶持。积极争取中省科技专项扶持,围绕富硒食品、装备制造、涉水产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特色产业,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认真贯彻中省市出台各项推进科技创新驱动的政策措施,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每年择优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转化应用。依托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安康中心,建立政产学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加强技术对接、转移和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创新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对接和交易服务水平。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孵化基地。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以重大建设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为依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项目,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以技术和产权为纽带结成战略联盟,构建科技创新同工业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相关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劳动同利益回报对接的技术创新机制。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工业设计企业,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强化创新人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加强院地合作,弘扬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企业家精神等优秀工业文化,柔性引进一批领军拔尖人才,培育打造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工业文化支撑。
  (二)互联网+制造工程
  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支持重点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推行众包生产、网络化制造等产业组织方式,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紧密互联,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推动制造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柔性制造、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试点,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客户关系、供应链等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新模式转变。推动智能检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和示范,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强化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和系统应用水平,推动传统制造装备跃升为“数控一代”、“智能一代”,形成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传统工艺装备的自动化改造、管理服务的网络化创新和关键产品的智能化升级。重点在化工、建材、食品、冶金等流程制造领域,广泛推动生产数据集成化、生产过程可视化、企业管理精细化和客户需求定制化等智能管控手段,大力推动互联工厂建设;在装备制造、轻工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离散制造领域,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广生产线智能改造、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应用,推动制造企业由生产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做好信息技术规模企业培育,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评定试点,培育第三方咨询、评定和培训服务机构,提升重点行业ERP、MES、PLM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建立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鼓励更多企业成为陕西工业云用户,促进企业信息化效能倍增,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在信息化发展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智慧安康”建设,抢抓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机遇,加快“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和宽带接入水平,实施工业信息宽带服务“企企通”工程,实现信息宽带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
  (三)技术改造工程
  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相结合,坚持绿色改造升级与推进循环生产方式相结合,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强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传统工业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按照《陕西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优先指导目录(2016-2018)》确定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以扩大先进产能、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智能制造、生产装备更新换代、推动绿色制造和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为重点,充分发挥中省市技改扶持资金的撬动支持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应用,实现由设备更新为主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全流程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改造向产业链协同提升改造转变,由分散布局改造向促进集聚化改造转变,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增强产业发展基础能力。以镁、钼、钛、钒和锌基、镍基等合金,智能玻璃、钡盐、热塑型材料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以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农机水利设施、电子元器件为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以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工艺、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为重点,突破一批先进基础工艺。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对“四基”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及应用推广,推动重点行业基础领域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开展对标达标,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加大对“四基”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四基”领域重点项目。
  提升安全生产能力。支持企业推广和应用安全生产新技术,加快安全生产管理与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处理系统、危险品生产储运设备设施等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对化工、冶金、有色、建材、民爆、医药、非煤矿山及尾矿库等重点行业和影响安全生产全局的关键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企业安全发展水平。
  (四)园区聚集工程
  提升聚集承载能力。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彰显特色,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加大工业园区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完善工业集中区和“飞地”园区的规模和框架,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吸引企业入园发展,切实把工业园区打造成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主战场和引领“追赶超越”的主阵地。以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工业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园区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机制创新,推动建立与工业集中区、“飞地经济园区”发展规模和效益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园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面向制造企业,搭建功能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一批中省市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孵化器,引导和鼓励社会人士或大学生入园创业。抓好招商引资,吸引制造企业入园发展,既要积极培育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又要筛选扶持主营业务突出、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促进统筹协调。在三次产业发展上要坚持放眼长远、错位互补、注重衔接和融合发展,坚守生态底线,招引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生态环保、节约集约的新型材料、先进制造、富硒生物等产业项目,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配套协作型和综合循环利用型园区。围绕一县一业、一园一品的产业特色,集中力量支持汉滨、高新围绕生物制品、新型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产业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体系,支持旬阳、石泉、白河打造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支持汉阴、宁陕、白河、镇坪打造富硒食品加工基地,支持平利打造钡盐等无机化工基地,支持镇坪、平利、岚皋、紫阳用特色小镇理念打造中医药、魔芋、茶叶产业加工基地,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市域统筹下分工明确、层次递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工业园区分布格局。
 (五)质量品牌培育工程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支持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组织开展质量标杆企业示范活动,积极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鼓励企业采用生产流程控制、在线检测、仓储物流的智能装备及系统,推动企业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提升管理体系认证水平。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将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诚信管理,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
  健全质量服务体系。在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烟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力争创建一批省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健全完善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培养专业化质量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推动先进质量保证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追溯和计量检测体系。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学会、协会、商会组织自主制定技术先进、满足市场需求的团体标准,引导产业链迈向中高端水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
  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实施工业质量品牌行动计划,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继续实行品牌创建奖励制度,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优先推选一批龙头企业,破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多媒介宣传企业优势品牌及产品,利用十年时间,打造中国驰名商标5个,陕西省名牌产品60个,100个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15个地理标志产品,创建富硒食品、安康好水、秦巴道地药材等一批具有安康地域特色的知名制造业品牌和优势产品。
  (六)绿色循环发展工程
  构建绿色循环制造体系。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消耗型行业为重点,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低碳绿色发展,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清洁化、循环化改造,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创建一批市级以上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全面推进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尾矿综合回收利用、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先进节能降耗技术。
  持续加强污染防治。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切实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落后产能淘汰及低端产业转移推进力度,大力推进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治水治气、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环节的渗透融合和深度应用,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循环发展制造体系。强化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及企业综合评价制度、资源能源要素差别化价格、差别化信贷等政策,倒逼严重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完成水泥、冶炼等重点企业废气治理及提标改造,淘汰关闭小煤窑、地条钢、粘土砖厂及“散乱污”企业等落后产能,加强页岩砖厂废气治理。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实现市场出清,加快“腾笼换鸟”,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
  (七)军民深度融合工程
  加强军地交流合作。继续加强并巩固与省国防科工办和省内外军工企业的交流协作,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吸引更多涉军企业和项目落户安康。加快建立促进军企、政府、民企三方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军民两用高新技术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推进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
  大力支持“民参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领域,大力支持地方企业承接军工能力扩散,延伸产业链。鼓励民口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和民用先进技术向军用领域的转化应用,统筹发展军民两用产品,大力支持我市富硒食品、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民品企业参与军品配套、军贸产品研发、武器装备维修和军队后勤物资装备保障,力争到2025年,培育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10家,全市军品民口配套单位20家以上,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带动我市相关中小企业在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形成协作配套的集群化发展格局。
 (八)开放协作工程
  提升开放协作水平。紧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等战略机遇,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依托高铁、高速大通道,按照“西联、东出、北开、南融”的思路,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合作,对接西安、重庆、十堰等周边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切实找准安康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及与市场投资需求趋势结合点,主动承接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区(城市圈)产业辐射,形成大协作、大开放、大融合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创新招商机制。抢抓国家鼓励地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机遇,紧跟招商引资工作新形势,对标兄弟城市优惠政策新举措,及时研究具有相当力度和竞争力的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重大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机制,实现全市招商引资环境的大提升。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紧盯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知名央企陕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定向招商,叩门招商。广泛参加国内外重大专业会展及经贸洽谈活动,积极组团参加西洽会暨丝博会、厦洽会、工博会、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大型制造业会展,继续开展安康市名优特产品系列推介活动,宣传推介安康工业产品。广泛依托各地商会的优势,积极加强与天津对口协作、中西部经济协作区交流协作,创新招商活动方式,提高活动实效。
  推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以装备制造、大健康、包装饮用水、新材料、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广泛招商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解决就业多、资源占用少、环境友好型、产业拉动强、社会贡献大的制造业补链延链项目,提升我市制造业发展水平。鼓励市内企业参与境内外能源、矿产及农产品的合作开发,支持装备制造、化工、纺织、食品、轻工等制造行业企业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开拓海外市场,乃至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重点领域
  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纺织丝绸七大重点领域,突出大企业、大项目引领带动及核心支撑作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富硒食品产业。深耕富硒首位产业,加快建设富硒畜产、茶饮、林果、粮油、魔芋、饮用水、食用菌、蔬菜、蚕桑九大富硒食品产业基地。坚持基地化培育、项目化实施和集团化整合,在品牌培育、龙头引领、技术创新和标准设立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以秦巴硒菇、硒蛋白多糖、富硒茶饮品、天然饮用水、富硒矿泉水、富硒保健食品、鲜芋饮料等新产品开发为重点,以富硒食品系列产品精深加工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建立富硒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推动富硒魔芋、猪肉等生产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强化产地保护、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认证,让绿色、健康、高端成为安康富硒产品的标识。将富硒食品打造成我市生态友好型首位产业,形成骨干产品品牌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明显、服务体系支撑健全的产业格局,建设全国最大“富硒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富硒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让“中国硒谷”名至实归。立足山水资源优势,把发展涉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对外扩大招商,积极推动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国内知名大型饮用水和饮品制造企业联姻安康。对内大力扶持,发挥好包装饮用水产业联盟的引领指导作用,加快富硒水、纯净水、矿泉水产业发展,把以包装饮用水为重点的涉水产业打造成为安康生态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装备制造产业。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整合行业发展,加快智能改造升级,提升协作配套,推广“技术服务+装备制造+工程总包”方式,推进现有产业提质升级。汽车产业要抢抓陕西省政府打造“千亿陕汽”战略契机,重点发展重卡自卸车、轻量化自卸车、水泥搅拌车、高压清洗车、多功能抑尘车、管道疏通车、环保渣土车等产品,研发新能源电动车产品;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轻质高强轮毂轴承、CVJ零部件、变速箱齿轮、曲轴、传动系统、制动器总成、紧固件及其他精密锻件;加快发展适应山区使用的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施肥机械、植物管护机械、农产品深加工和湖泊清理船等各类小型水利水电设备。加大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积极培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控制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物流设备、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精密机械制造、智能印刷包装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输配电等新能源装备,高效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产品,打造成国内有影响、省内有份量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基地。
  (三)新型材料产业。紧跟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集中力量在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着力打造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为核心,中小企业延伸发展和协作配套的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铅、锌、铜、钒、钼、金、铁、钛、锰、钽铌等资源为依托,加强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优先发展锌基、镁基、镍基、钼基合金、钒氮合金等有色金属材料产业。以重晶石、毒重石、硅、萤石、石墨、绢云母、白云岩、石煤等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钡盐材料、硅材料、石墨材料等无机非金属复合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轻质墙体、新型保温、预拌砂浆、管材及复合建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和高技术环保新材料产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亟需和产业发展瓶颈,培育发展纳米新材料、轻量化材料、3D基体材料、锌镍流液电池等关键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重点支持旬阳硅镁材料产业园和铜业基地、平利重晶石循环产业基地和汉滨、紫阳石煤型钒矿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材料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集群。
 (四)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对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注重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着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以绞股蓝、黄连、葛根等特色中药材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引领、中药材物流中心和药源基地建设为抓手,提升成药生产、转型黄姜皂素、做精植物提取、壮大中药饮片和颗粒剂、培育健康产业,鼓励研发生产可穿戴医疗检测设备、智能康复辅助设备等新型智能化医疗器械产品,推动医药养生保健品、中医药养生体验等大健康产业发展。培育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内外有影响,省内重要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做响“秦巴医药”品牌。
  (五)纺织丝绸产业。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以安康古丝绸之路源头线为载体,以石泉出土的“鎏金蚕”为宣传窗口,充分挖掘我市丝绸历史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创意设计和市场需求,借助“互联网+”发展平台,加大品牌建设和对外宣传,在捻丝、家纺、服装、旅游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促进产品晋档升级。重点抓好汉滨西北纺织城招商引资,石泉、汉阴、平利服装纺织企业、白河索越户外鞋服产业园的发展,让安康历史悠久的纺织丝绸产业换发新活力。
  (六)电子信息产业。紧抓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设备快速发展契机, 主动加强与三星、华为、联想等大企业集团的衔接,力争纳入西安、重庆、武汉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配套范围。以博瑞特光电、弈超光电等规模企业为依托,启动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打造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封装(IC)产业,鼓励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单晶硅、多晶硅等半导体产业。
  (七)清洁能源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源综合利用开发为重点,建成一批“低成本、低耗能、无污染”的水电、火电、风电、余热发电、生物质发电和清洁燃料等产业项目,建成“以水为主、水火并举”,其他多种能源互补平衡发展的清洁能源产业格局。建成旬阳水电站、白河水电站,完成汉江支流在建梯级水电开发,严格控制新上水电开发项目。在工业、农业园区和社区推广分布式发电,谋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安康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应用,综合利用工业企业余热发电,力争全市各类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达到400万千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康市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领导小组(见附件1),统筹协调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研究审议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成立安康市制造业战略咨询委员会,就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论证,发挥高校、民间机构和企业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三方智力支撑。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分别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或专项行动计划,加强部门联动,市县(区)联手,集中各方资源,在制造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各县(区)、各部门工作开展阶段性检查与评估。
  (二)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各类政策和资金支持,严格落实中省市有关惠企减负政策,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加大财政资金、专项建设性资金、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投入力度,撬动和募集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制造业领域,重点向制造业关键和基础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改造、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重点产业等方面倾斜。研究出台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引导制造业创新转型发展。全面落实小微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
  (三)加大金融扶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政银企对接活动,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投放,积极发展面向中小微制造企业的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引导企业加大对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等融资工具使用,支持和推动有实力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在“新三板” “新四板”挂牌。推进金融和保险服务创新,完善融资担保与再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引导各类投资基金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
 (四)强化人才支撑。落实好现有各项人才政策,制定和实施制造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加大企业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等各类实用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管理人才、优秀企业家、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加强院地科技合作,积极推动产学政研用同频协作,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建设,聚集技术人才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大制造业引智借智力度,鼓励市内科研机构和重点制造业企业建立院士、博士等专家工作站,实施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住房、户籍、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特殊优惠政策。
  (五)鼓励科技创新。深入贯彻《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安康市企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暂行)》有关要求,全面提升安康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能力。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以技术和产权为纽带结成战略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公共实验室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等创新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促进企业由生产单一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健全企业创新投入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支持、引导、激励或约束制造业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进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六)优化发展环境。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追赶超越的生命线,把整治“为政不为”作为提高服务企业水平的着力点,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服务发展大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优化完善并实施好市级部门包联重点工业企业和项目制度,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附件:1.安康市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领导小组名单
   2.重点任务分工


附件1:
安康市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赵 璟  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赵德成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政府办主任
      许启政  市工信局局长、国资委主任
  成 员: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食药监局、市卫计局、市安监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安康银监分局、人行安康中心支行、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金融办、市政府新闻办主要负责人,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安康市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工信局局长许启政兼任。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

附件2:

重点任务分工



公文PDF原文:安政办发〔2017〕127号
Baidu
map